“萬里長江此封喉,,吳楚分疆第一州,。”安慶位于長江中下游的分界處和皖鄂贛三省的交界處,素有“千年渡口百年港”之稱,。東周時期安慶是古皖國所在地,。南宋紹興十七年改舒州德慶軍為舒州安慶軍,“安慶”自此得名,,有“平安吉慶”之意,。東晉詩人郭璞曾稱“此地宜城”,故安慶又別名“宜城”,。安慶是《孔雀東南飛》,、“不越雷池一步”“六尺巷”等著名故事的發(fā)生地,是影響中國文壇二百余年“桐城派”的故里,,古皖文化,、禪宗文化、戲劇文化和桐城派文化在這里交相輝映,,形成了皖江文化獨特的清廉為尚,、愛民為本、宜人開放的地域特色,。
安慶江岸風光
廉儉禮讓 余韻悠長
深秋時節(jié),,漫步在安慶迎江區(qū)的沿江景觀長廊中,仰可觀“萬里長江第一塔”振風塔之威嚴,,俯可察長江滔滔江水之多變,。“黃干筑城”“徐錫麟起義”“渡江戰(zhàn)役”“歡慶解放”“抗洪救災”等主題故事生動再現于江堤文化墻,栩栩如生,,每一塊磚石記載的點點滴滴映入眼簾,,這些極具安慶特色文化的浮雕,呈現出安慶流傳千古的文化歷史,。其中,,“黃干筑城”浮雕,記載的正是“安慶之父”黃榦以勤廉和智慧開創(chuàng)這個城市歷史的故事,。
黃榦是南宋理學大儒朱熹的得意門生,,被稱為“朱氏門人第一人”,。南宋嘉定十年二月,黃榦以66歲的高齡始拜安慶知府,。黃榦到任后,,正逢金軍攻破光州,安慶當時距光州不遠,,又無屏障,,極易被攻陷,因此遷造新城迫在眉睫,。當年五月,,黃榦帶領兩萬兵民開始筑城,他將工程分為12料(段),,先親自修筑一段,,計算好工程量、費用和時間進度,,余下的工程由其他人如法炮制,,若有欺瞞、偷減,、拖延之舉,,也就逃不過他的眼睛了。兩年后,,金人破黃州沙窩諸關,,“獨安慶安堵如故”。繼而連續(xù)幾個月大雨,,大水浸城,,安慶城安然無恙。百姓十分感激黃榦,,贊其為:“不殘于寇,,不滔于水。生汝者,,黃父也,。”
在安慶桐城市中心,有一條長不過百米,、寬不過六尺的小巷,,青磚黛瓦碎石路,頭頂連天香樟樹,,幾乎是它的全部,。但這條浸潤著中華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文化的巷子,,卻留下了一段永不落幕的“禮,、讓”佳話,。《桐城縣志略》等史志書記載,,清朝康熙年間,,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張英在桐城的家人,與鄰居吳家發(fā)生宅基糾紛,。張家人給張英寫信求助,,張英回詩一首:“一紙書來只為墻,讓他三尺又何妨,。長城萬里今猶在,,不見當年秦始皇。”張家人收信后主動退讓三尺,,吳家人深受感動,,也退讓三尺,遂成“六尺巷”,。
張英一生廉儉禮讓,,“終生讓路,不失尺寸”,,德行操守為世楷模,。有官員上門行賄時,他曾言:“使我為州縣官,,決不用官銀媚上官,。”張英認為,父母教育子女應當“教之儉用”,,要求家人把一年的日常開支費用分為十二股,,一月一股,月底有結余,,“別作一封”用來應付貧寒之急,。他告老還鄉(xiāng)之后,“誓不著緞,,不食人參”,,每日布衣蔬食,至老不衰,。更難得的是,,在張英廉儉傳家的家風影響下,張氏家族科舉大張,,人才輩出,,呈現了“父子宰相”“三世得謚”“六代翰林”的耀眼景象。張英次子張廷玉,深受張家廉儉家風影響,,終身秉持著“第一要廉,,養(yǎng)廉之道,莫如能忍”“拼命強忍,,不受非分之財”的為官之道,,歷經康熙、雍正,、乾隆三世位極人臣, 死后更是成為清朝唯一配享太廟的漢臣,。
六尺巷。王政/攝
丹心正氣 薪火相傳
2023年8月,,習近平總書記給安慶潛山野寨中學新考取軍校的20名同學回信,,讓野寨中學進入全國視野,也讓人們的目光聚焦安慶,。
野寨中學是全國唯一一所因陵建校,、以校護陵的中學。歷經80年歲月洗禮,,抗戰(zhàn)陣亡將士公墓及附屬建筑依舊矗立在校園,,成為全校師生的信仰之基和精神支柱。在宜城大地上,,遍布著這樣的愛國主義教育資源和紅色資源,。成立安徽省第一個城市黨組織——中共安慶支部的濮家老屋;紀念陳延年,、陳喬年烈士的“延喬中學”“延喬班”,;王步文故居、鄂豫皖軍政大學皖西分校舊址,、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八軍重建會議舊址,、鄂豫皖邊區(qū)第二次國共合作談判舊址、請水寨暴動舊址群……這些紅色資源見證和記錄了黨和國家波瀾壯闊的歷史征程,。
長江之畔,,安慶城南南水關,有一座徽派風格二層民居,,這就是陳獨秀,、陳延年、陳喬年故居(“三陳故居”),。民居是四進三開間,,各進之間由連廊相接,圍合成天井,,大門朝南,。自清末至抗戰(zhàn)安慶淪陷,,陳氏家庭一直在此聚族而居。早在1903年,,陳獨秀就在安慶籌建安徽愛國會,。1904年,他在安慶創(chuàng)辦中國第一份白話文報紙《安徽俗話報》,,開風氣之先,也為他創(chuàng)辦《新青年》打下了基礎,。1926年8月,,以陳獨秀為總書記的中共中央為保持自身純潔性,頒布了《中央擴大會議通告——堅決清洗貪污腐化分子》,,它堪稱黨史上第一個反腐文件,。
門前一汪半月形水塘,四周小丘環(huán)抱,,松竹常青,。安慶岳西縣城關西北9公里處的溫泉鎮(zhèn)資福村塘坳組,一座建于晚清,、一進兩廂三合院的農家小院別致典雅,。這里是中共安徽省委首任書記王步文的故居。“是革命家,,是教育家,,懷如此奇才,生而無愧,;為革命死,,為大眾死,仗這般大義,,死又何妨!”這是烈士一生的戰(zhàn)斗歷程,,也是烈士的高尚品質、志向和人生觀的真實寫照,。1931年4月,,因叛徒出賣,王步文被捕,。國民黨安徽省主席陳調元得知王步文是中共安徽省委書記,,親自審訊,許以高官厚祿,,王步文不為所動,。敵人施用各種酷刑逼供,將王步文的皮肉燒焦,、筋骨打斷,,王步文依舊對黨的機密守口如瓶。在獄中,他得知自己編寫的《社會運動辭典》一書的稿費已交付,,向前來探視的妻子方啟坤專門交代:“當(黨)用則用,,家里少用,特別要幫助窮苦兄弟(即受難同志)解決困難,。”臨刑前,,他向戰(zhàn)友們說道:“同志們,共產黨員是殺不完的,,讓我的熱血去澆灌自由之花吧,!”
陳延年雕像。王政/攝
黃梅頌廉 清風徐來
在高樓聳立的東部新城,,有一座全國唯一的黃梅戲專題博物館——安徽中國黃梅戲博物館,。漫步其中,既有仿古戲臺大屏幕演繹《天仙配》等黃梅戲經典老電影的懷舊放映區(qū),,也有幻影成像,、大型觸摸屏等現代展示設備,生動地再現了國家首批“非物質文化遺產”黃梅戲一個多世紀以來誕生,、 發(fā)展的曲折歷程,。
黃梅戲與京劇、越劇,、評劇 ,、豫劇并稱“中國五大戲曲劇種”,它的發(fā)展壯大與安慶密不可分,。安慶地區(qū)自古詩詞戲曲文化底蘊深厚,。潛山和懷寧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篇長篇敘事詩、漢代樂府民歌代表作《孔雀東南飛》的故事發(fā)生地,。史料中,,安慶地區(qū)戲曲演藝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元代。清道光以后,,黃梅調廣泛流行在以懷寧石牌為中心的安慶及周邊城鄉(xiāng)地區(qū),,因此,又被稱為“懷腔”“府調”,。近代以來,,黃梅戲因曲調委婉優(yōu)美,語言通俗風趣,,情調豐富生動,,深受廣大人民群眾喜愛。1949年安慶解放,,黃梅戲自此煥發(fā)出勃勃生機和活力,。1952年,,安慶黃梅戲應邀赴上海演出并一舉唱響;1954年參加華東戲曲會演一炮走紅,。隨后,,黃梅戲電影《天仙配》《女駙馬》《槐蔭記》《牛郎織女》相繼問世,使得這個被譽為“散發(fā)著泥土芳香”的地方戲曲,,如“山野吹來的風”流播全中國,,享譽海內外,成為安慶這座歷史文化名城最閃亮的“城市名片”,。
宜城處處揚歡歌,,黃梅聲聲贊時代。近年來,,安慶市紀委監(jiān)委堅持全力打造“黃梅頌廉”藝術課堂,創(chuàng)排《一句話》《六大人還鄉(xiāng)》等一批廉潔文化題材黃梅戲劇目,,將廉潔文化用看得到,、聽得懂的方式呈現在人們眼前。2023年以來,,安慶市紀委監(jiān)委舉辦了兩次廉潔戲曲展演,。反映紀檢監(jiān)察機關接訴即辦,督促解決群眾急難事的《最后一公里》,,生動講述湖廣總督汪志伊淡泊名利拒腐蝕,、鐵面無私肅朝綱的《豆腐總督》,展現胸懷坦蕩,、以實際行動贏得群眾認可基層干部形象的《親而又清》《糾錯》,,唱頌“一代廉吏”包公清廉正直、剛正不阿,、一心為民優(yōu)秀品格的《包公治水》……一曲曲婉轉悠揚的清廉戲曲,,唱響了奮進新時代的贊歌,也傳遞著清廉宜城的文明新風,。
新時代新征程,,安慶將以昂揚奮進的新姿,繼續(xù)在“陣地強廉”“文化養(yǎng)廉”“活動興廉”“黃梅頌廉”等方面下功夫,,系統(tǒng)培育“宜城清風”廉潔文化建設品牌,,打造“不越雷池一步”等更多具有當地特色的廉潔文化地標。同時,,開展豐富多彩的廉政教育,、雷霆震懾的警示教育,讓務實求真,、清正廉潔之風不斷充盈到社會的每個角落,,用一個風清氣正的宜人之城,,向世人展現一軸清廉的畫卷。(作者單位:安徽省安慶市紀委監(jiān)委宣傳部)
【鏈接】桐城文廟
安慶代管縣級市桐城歷史悠久,,春秋為桐子國,,唐至德二年建縣制,歷經1200多年,。明清時期孕育了燦爛的桐城文化,,素有“文都”美譽。而桐城文廟就是桐城文化的象征,。
桐城文廟坐落于桐城市中心,,與安徽中國桐城文化博物館為鄰,磚紅的墻面,,古樸的建筑風格在鬧市之中顯得格外靜謐,。文廟,又稱孔廟,、圣廟,。歷代封建王朝尊孔崇儒,至唐貞觀四年詔令各州,、縣立孔子廟后,,逐漸形成廟學合一的形制,是被歷史物化了的儒家思想和傳統(tǒng)文化,。桐城文廟始建于元延祐年間,,擴建于明洪武初年,占地面積近7000平方米,,是江淮地區(qū)營造工藝較高,,規(guī)模較大,保存較為完好的一座文廟,。如今,,這里作為桐城市博物館的所在地,仍在傳續(xù)“經典”,。
桐城文廟對形成桐城派及桐城崇文重教的風氣起到了重要作用,。明清時期,桐城考中舉人的有640人,,進士240人,,以此步入仕途的就有786人之多。“五里三進士,、隔河兩狀元”“父子雙宰相”等說法就是此處人文盛況的寫照,。清代,以方苞,、姚鼐等人為代表的桐城派異軍突起,,成為當時文壇上最大的散文流派,。桐城派創(chuàng)立了義理、考據,、詞章為核心的文論,,主盟清代文壇200余年,傳世作品2000多種,,影響延及近代,,在中國文化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。(盛亞瓊 李銳)
皖公網安備 34080202000367號
技術支持:安慶熱線